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招聘青年教师(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与科研助理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历史悠久,地处“天府之国”成都,是全国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聚焦生物质制油、二氧化碳转化、水电解制氢等方向,因团队发展及创新平台建设需要,现诚聘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2-3名,以及科研助理2名,有关事宜如下:

岗位职责

(1)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1. 积极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国际交流;

2. 积极申报并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3. 完成聘任岗位所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4.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协助指导研究生;

5. 完成团队安排的其他相关工作。

(2)科研助理

协助团队资源碳中和中试基地实验任务和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生物质预处理装置、热解装置、加氢脱氧提质装置等研究设施的运行及维护,实验数据整理及实验报告撰写等。


招聘条件

(1)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1. 遵纪守法学风端正,身心健康,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申请特聘副研究员需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院所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并取得良好业绩; 

2. 专职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2岁,且正式应聘时已取得博士学位证、毕业证;特聘副研究员年龄不超过35岁;

3.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第一作者在一区期刊发表2篇以上文章文字功底强,学术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

4.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5. 所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热物理、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化学等。

(2)科研助理

1. 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实验室和项目工作;

2.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身心健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3. 具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本科或硕士学位,发表过学术论文1篇以上。

4. 具有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背景。


聘期及岗位待遇

(1)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按照四川大学相关规定执行。专职博士后和特聘副研究员在聘期内享有学校专任教师同等的学术待遇和职称晋升等待遇,纳入学校年薪制教师管理体系,首聘期3年。学校为专职博士后提供协议薪酬18万元/年,首聘期内未评上副高职称但考核合格可续聘3年(第二聘期),续聘期薪酬根据业绩情况提高至20-24万元/年,学校设立竞争性的“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符合学校相关政策者,学校可提供周转房,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团队也将对专职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特聘副研究员作为学校引进人才,学校提供有竞争力的协议薪酬,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申报学校相应人才计划,全方位支持入选者发展,特别优秀者可采取一事一议政策。团队也将对特聘副研究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科研助理

1. 主要工作地点为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2. 待遇按照四川大学编制外用工的相关制度,本团队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具体薪酬面议。

3. 试用期1个月,聘期一年。聘期结束后可优先续聘。


应聘程序

(1)专职博士后、特聘副研究员

1. 长期招聘,有意者请将应聘意向和个人简历(含照片)、研究工作经历及其他能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发表论文、承担项目、获奖情况等详细材料)发送到王老师邮箱wang_bd@scu.edu.cn

2. 我方协助应聘人员通过四川大学人事处招聘流程进行应聘。

(2)科研助理

1. 2022年6月30日前发送简历到指定邮箱(联系人:马老师,邮箱: masgui@scu.edu.cn);

2. 简历筛选: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初步筛选;

3. 面试: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 通知录用结果;

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简介:


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是四川大学重点支持的工科特色团队之一,也是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是“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核心团队,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名、国家青年千人1名等。团队聚焦废弃生物质资源化、CO2捕集资源化研究,承担30余项碳中和技术相关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废弃秸秆热化学转化、CO2捕集利用、大气污染物资源化等材料设计、装备研制、工艺集成以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团队负责人简介:


江霞,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废弃生物质资源化和大气污染物资源化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废弃秸秆制备生物汽柴油成套技术与装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含硫、碳污染物资源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相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全国多项工程中,共发表SCI论文100 余篇,授权/公开发明专利 40余件,编写行业标准 4 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作为工作组组长牵头编制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1年7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



本公众号现全面开放投稿,希望文章作者讲出自己的科研故事,分享论文的精华与亮点。投稿请联系小编(微信号:biomass12345)


为了增加生物质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编辑部目前组建了生物质前沿微信交流群,欢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入群讨论,共同进步。

进群方式:添加小编为好友(微信号:biomass12345),邀请入群。

请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


另外,本公众号还友情为国内外有需求的实验室免费发布招聘信息,也可为学术机构发布相关学术会议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